藝術計畫《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

《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的藝術駐地創作計劃,其基本的出發點是以藝術為公眾、社區服務的狀態下進行介入的「再眾」關係。以「教育轉向」及「弱教育」概念為主軸,藝術家們依各自的研究主題、關注議題、創作方式為萬華民眾規劃不同類型的民眾參與計畫,計畫依駐點及性質分為北萬華、中萬華、南萬華與公共藝術工程四大類。在這些計畫中藝術家們採取多元的創作途徑,例如部分藝術家是以在地居民做為田調採集、訪談紀錄或拍攝的對象;另外有些藝術家則是在與在地文史專家、店家、機構、團體等合作進行資料蒐集及踏查研究,再舉辦工作坊、導覽、行為展演、線上直播等活動,或是轉化為互動裝置,將其階段性研究成果予以發表,而民眾的參與互動也將幫助藝術家們進一步延伸創作成果。

北萬華

位於北萬華的西門地區於日治時期規劃仿效東京淺草,將西門町劃分為休閒娛樂商業區,成為當時臺北最繁華的流行聖地。因此,西門町具有許多日本傳統文化資產:如西門紅樓、獅子林、能劇等,並留下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古蹟。後因都市發展重心轉移逐漸中衰,在捷運與商圈整建重劃後,西門町成為青年流行次文化的集散地。本次社宅以Urban trail都市綠徑的概念結合城市紋理,整合原先為中興國小內兩棵樹型良好的受保護榕樹,綠意盎然的老樹廣場將成為明亮通風的公共休憩場所。公共設施部分有社會局萬華社福中心、日前開始整建計畫的西寧國宅。

北萬華關鍵字:都市發展(西區商圈)、流行產業與次文化(西門町)、殖民歷史(日治時期)、公宅整建(西寧國宅)。

駐地工作站:heartspot心起町空間

中萬華

中萬華作為臺北地區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具有許多歷史建築與傳統文化重點,如龍山寺、剝皮寮等,近期如青山宮、新富市場引入文化活水,新生老舊城區。然而艋舺公園經常出現高齡者及遊民,目前有許多在地社福團體如芒草心慈善協會,提供無家者自立方案,逐漸洗刷過去負面標籤。經濟方面,中萬華曾為北部地區經濟產業的重鎮,具有許多以街道為群聚單位的特色產業,如青草巷、電器街、鳥街、西園路賊仔市等。因經濟發展而出現的茶室文化、性產業等特種行業亦為重要特點。

中萬華關鍵字:歷史縱深(龍山寺)、特色產業(青草巷、茶室文化、佛具街等)、社會弱勢(無家者、性工作者)、社會關懷(高齡者)。

駐地工作站:莒光社宅空間、一碼IMMa

南萬華

區域內具有大型青年公園、華中、馬場町河濱公園等綠地。水文方面,西藏路於1976年前為自然河道,稱為赤河,爾後因都市計畫重新整治。原為臺北南機場的南機場地區,融合眷村與國宅文化,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南萬華當地有許多社區單位、如臺灣社區實踐協會、一粒麥子基金會、南機場自治會、東園誌、萬華水窗口等單位,持續培養在地認同感及醞釀藝術能量,並努力為地區內各族群實踐福利。區域內設有東園、萬大、光仁等學校,由新移民的外籍配偶所組成的家庭亦相當常見。

南萬華關鍵字:交通建設(捷運工程)、環境水文(赤河)、公宅整建(南機場國宅)、教育展望(新移民)、都市再生(社福、社造發展)。

駐地工作站:水谷藝術

公共藝術

《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的架構中,以行路哲學作為主軸,依循著社宅本身的設計理念與周圍場域,作為散策的哲學實踐。目前規劃的三個固定式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皆應對著在「波羅米環」中的重疊連結區。涂維政的《百工多寶閣》回應在「波羅米環」街區與勞動的重疊連結區,即為萬華地區因產業所發生的街區與巷道,不勝枚舉的城市景觀,聯繫著社區及勞動的關聯。松本薰《Cycle-90°》的動力機械裝置,以風的流動串連基地內城市部署的推移。郭思敏的《摺Fold》摺線疊合都市空間,曲摺的故事多維體回應在地故事與都市生活。

請留下您的EMAIL
我們將會將最新的展覽訊息通知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