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介紹-李可穎

李可穎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碩士課程。作品多通過聯想式的創意實踐和文獻研究,建立以影像和裝置藝術為主的創作框架。她亦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博物館教學活動設計,進行博物館場域特定的教學互動體驗。她現專注於思考圖書館的歷史空間,以及圖書館被掠書籍的流轉及其存置痕跡。作品常從史料原點延伸,作根莖式的探索,在文獻空間及社會狀態中尋找自我感知經驗在當下的意義。主要展覽包括《(Trans)Media Painting and Drawing》,蘇黎世藝術大學,蘇黎世(2017) 、Seoul Mediacity Biennale 2018,南韓(2018)、《巴西咖啡室》,Para Site,香港(2019)、 台北水谷藝術展/演計畫,台灣(2022) 和《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 水谷藝術,台灣(2022-2023)。

關於

李可穎以往以圖書館作為研究式創作的主題,通過研究香港大學圖書館和馮平山圖書館在香港日據時期被掠書籍事件,連結當時書本流通和藝術家在研究過程中共通處。創作旨在以“空處”作為研究中未被發掘的空間的隱喻。在探討圖書館的背景下,藝術家以圖書館館長陳君葆的日記文本和歷史檔案作為敘述歷史的素材,連結個人記憶和研究中的意外收穫。

藝術家作品:《繞道上的還原記號》

2023,攝影裝置、單頻道錄像、尺寸依現場而定

李可穎從香港被日本佔領時期被掠奪書籍的研究,延伸到台灣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和其臨時辦公室(現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的歷史研究及現地踏查。計劃聚焦在圖書館之不同要素:圖書、建築和讀者,探尋三者在歷史時空中留下的線索,在史料上勾勒出可理解的路徑。

創作呈現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藝術家的旅者身份,對城市中歷史場域的另類觀察作為開端,包括紀錄探尋戰時古籍的流轉地,從殖民地圖書館這個特異性尋找這段歷史之於個人的意義。第二部分以正在整修的空間作為意象,把不同時空的歷史影像在鷹架結構上零碎地呈現,展示出空間的更新和生產。停車場所在地曾是祖師廟的後殿,是其中一個存放館藏的地點。如今那些被圍封的空間就像一些異空間,建構成為一個可被進入的閾限。停車場下方尚待發現的文物,被隔離於現實空間,如傅柯提及的異托邦,介於真實空間和虛構空間之間,其所在包含被壓縮的知識和文化。恰巧近年祖師廟正在整修,藝術家把當年在後殿因建設停車場的考古場域痕跡以珂羅版印製出來,以紀念總督府圖書館草創之地。透過珂羅版重覆移轉建築物影像,如同藝術家在地理上來回移動的過程再現。本次將展示其中一本總督府圖書館和漢書目錄複製本,藉此建構一個有關殖民知識生產的閱讀空間,把已消失的圖書館以書頁形式出現,讓眾人可以聚合和分享。

民眾參與計畫:講座-繞道上的還原記號,明信片中的記憶

▋關於講座
本次講座由李可穎從「珂羅版」技術學習的經驗切入,並透過分享藝術家的明信片收藏,展現從圖像、文字引發的創作過程。此外,亦邀請到城市藝術季策展人林宏璋,以及水谷藝術助理策展人林以寧,一同探尋圖書館不同要素:圖書、建築和讀者,在歷史時空中留下的線索。
▋關於講者
🎤講者|李可穎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碩士課程。作品多通過聯想式的創意實踐和文獻研究,建立以影像和裝置藝術為主的創作框架。她現專注於思考圖書館的歷史空間,以及圖書館被掠書籍的流轉及其存置痕跡。作品常從史料原點延伸,作根莖式的探索,在文獻空間及社會狀態中尋找自我感知經驗在當下的意義。
🎤與談人|林宏璋 (藝術季策展人)
藝術工作者,從事創作、寫作及策展。紐約大學藝術人文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研究專長為跨領域藝術、美學政治、當代藝術思想等面向。作品曾參加臺北雙年展、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廣州三年展、中國亞洲雙年展等;策展臺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以及國內外當代性展演計畫等。
🎤與談人|林以寧(水谷藝術助理策展人)
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策展與當代藝術學系碩士,研究方向以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的聲響及觀眾和作品間的聲響作用為主,並藉由文字雙關的魅力,期望拉近觀眾與當代藝術的距離。策劃-隨藝聊聊藝術播客節目(2020-2022)。曾任台北亞紀畫廊展覽助理,2021細着藝術-島嶼對照記(Island Kaleidoscope)英文播客主持人,蘆筍工作室首展-霹靂卡霹靂拉拉 (The Enclave) 的展覽文案及策劃,2022策畫不幸福利社 (Generation Bored Stiff) 線上展。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1915)。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寫真帖》。
藝術家作品脈絡示意圖
李可穎錄像截圖

請留下您的EMAIL
我們將會將最新的展覽訊息通知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