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介紹-林安狗

林安狗(Anchi Ring)潭子頭家厝人,解嚴前立冬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兩度旅居日本,大阪工作、奈良讀書,在異鄉驚覺自己台語和日語的聽說能力竟然差不多,開始有意識練習講台語。2019年涉足當代藝術,參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AIR徵選進駐、水谷藝術「場所感:青年藝術駐村及駐點培力」、「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未記持」等計畫。因家庭與學思背景的養成,林安狗關注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跨語情境與文學作為集體記憶帶入當代藝術的展演形式,著迷於朗讀行為本身的展演性和語音的暴力性,從事翻譯,發展系列錄像作品、創作非虛構書寫。2015年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2022及2023年非虛構書寫項目,連續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

藝術家作品:《現地與他者:艋舺作家黃鳳姿文本朗讀計畫》

2023,單頻道綠像裝置、文本,尺寸依場地而定。

《現地與他者:少女黃鳳姿的艋舺空間朗讀計畫》是以日治時期作家黃鳳姿(1928-)為線索的創作計畫。現地(in-situ)有「原地、臨場」之意,同時強調正在發生中的連續觀察狀態。林安狗在事物實際發生的現地進行作家的文本朗讀,場景分別發生在:黃家舊址(今環河南路二段35巷內)、萬華戲園(今龍山寺捷運站)、黃家後花園(今青山公園)、四使爺廟、第一水門外淡水河畔等。朗讀此一行為,是個人語言能力的展現,亦具有國家教育成果的宣示作用。耳朵無法如眼睛自由開闔,當某一語言被推崇、複誦之時,處於現地的人們不論自身意願與能力如何,都將被強制納入朗讀而出的語音所填滿的空間之中。
日治時期少女作家黃鳳姿自艋舺發跡,寫出成名作〈おだんご(湯圓)〉時年僅11歲。她活躍於1940年代,文章散見於雜誌報刊,其個人著作甚至輸入日本內地,達成當時本島人作家所難以企及的成就。融入在台日人文壇的黃鳳姿,卻在戰後失去聲音,她理應屬於文學史上跨語的一代,但是異於台灣人的「引揚」經驗,使她從「光復」初期的積極學習新「國語」,到後來的沒有、也不必跨語。創作者林安狗,以日治時期作家黃鳳姿的文本進行研究、翻譯與創作。本次「池田鳳姿篇」聚焦於引揚日本後的黃鳳姿,自言「陷入對中國語的失語症」的她,如何回望自己過去的文學活動以及二二八事件前夕的故鄉台灣。

民眾參與計畫:現地與他者-艋舺作家黃鳳姿文本朗讀計畫 (池田鳳姿篇)

日治時期少女作家黃鳳姿自艋舺發跡,寫出成名作〈おだんご(湯圓)〉時年僅11歲。她活躍於1940年代,文章散見於雜誌報刊,其個人著作甚至輸入日本內地,達成當時本島人作家所難以企及的成就。融入在台日人文壇的黃鳳姿,卻在戰後失去聲音,她理應屬於文學史上跨語的一代,但是異於台灣人的「引揚」經驗,使她從「光復」初期的積極學習新「國語」,到後來的沒有、也不必跨語。
《現地與他者:艋舺作家黃鳳姿文本朗讀計畫》由創作者林安狗,以日治時期作家黃鳳姿的文本進行研究、翻譯與創作。本次朗讀表演將帶領觀眾回到黃鳳姿的發跡地點龍山國小,以及兒時回憶的植物園,了解日本時代的少女作家在萬華的記憶軌跡。

朗讀計畫
朗讀計畫
作品圖

請留下您的EMAIL
我們將會將最新的展覽訊息通知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