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出生於臺北,1986年畢業於臺灣淡江大學法文系;1992年,於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建築系取得建築系學士學位並於1994年於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建築系碩士。畢業後,郭思敏曾於知名的美國SOM建築事務所與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任專案設計師,於1997年至2009年受聘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並於2001年成立個人工作室。
作品曾參與2015年誠品畫廊《郭思敏個展—內照空間》、2014年臺南加力畫廊《藝術移植計畫 – 郭思敏 ・ 臺東到臺南》、2013年臺東美術館《無常態—郭思敏個展》、2012年於瑞士舉辦的《亞洲當代聯展》、臺北百藝畫廊與中國廣東方所展覽空間《形,和他的遊戲 – 郭思敏個展》等。郭思敏獨特的建築學術背景,使她的作品具有從基本結構延伸出的空間感,造就了她作品中別樹一格的氣質;她的創作從早期以金工為主,慢慢轉摸至大型雕塑創作,並以簡約的風格呈現。
在學習建築的期間,郭思敏深受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及安藤忠雄(Tadao Ando, 1941-)對於光、影的處理手法,特別是安藤忠雄巧妙的利用光影表現空間虛實的層次。故此,郭思敏的作品中有著光影在其中穿梭、延伸的路徑。藝術家多數選用不鏽鋼及鐵為作品的媒材,利用物料的霧面特性與內部鏡子折射環境光線,光線在其中穿越之路徑便成為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造型雖均以簡約的幾何元素為主,當中卻絕無重複的樣貌。郭思敏常常想像自己的作品被置於無重力的狀態,自由輕盈地翻轉。因此作品並不限主導視覺的特定面向,也不預設主要觀看角度,希望透過作品鼓勵觀眾走動、觀察,帶領觀眾共同探究作品的造型趣味,使每一個角度都具有相等的形式價值。
摺疊作為一種整理、收納的動作,通常是為了降低物件所佔的空間;如同我們摺疊衣物,力求空間的儲存和秩序。而因為我們的想像力,一張平面的紙也可以化生萬端萬般,如摺成紙鶴、紙船、紙飛機等。如同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言的褶曲、皺摺(Fold),創造出高密度的敘事及概念空間。德勒茲認為主體,一如萊布尼茲的單子,是依循著兩個方向無限延伸的皺摺。世界擁有著無限的變異曲線,由無數個單子所組成的主體,藉由序列彼此交錯、兼容(compossible),創造空間的疏密與動態。
《摺FOLD》的呈現,就如同一張紙摺疊後的趣味,使之有了靈動的造型和空間的指向,創造出一種空間隱然的情緒—彷彿自由自在又蓄勢待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看似簡單其實藴藏萬千,正如我們心靈和生活最原始的直覺、感動與本然滋味。《摺FOLD》藉由空間空型之參差比對,任由眾心遊目行走、神思千里。
摺,作為二維與三維空間的轉化橋樑,從平面生產長、寬、高縱深的三度空間。在建築的意義上,是一個不斷被挑戰與發掘的概念;直至現代建築雕塑,藝術家仍嘗試在其中探索未知的可能,透過多層角度、斜率的變化,塑造平面於空間中的各種表現形式:世界的構成即是由無數個摺曲的集合綻放而至;同時也標識出從三度空間可以「回返」二度空間的途徑。
《摺FOLD》以發生於萬華的故事作為單子,透過故事與故事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痕跡,藉由歷史的堆疊與錯置-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在兔子洞下所開展的空間/敘事無窮盡的高密度展現,在社宅、街道、馬場町等場域周遭作成皺褶軌跡,利用折疊的空間所造成的多重敘事,透過民眾集體敘事的工作坊,演繹著屬於這些地方的傳奇與軼事。
萬華是一個無法被單一形狀所含納的敘事宇宙,多重敘事所構成「迷宮」詩學,以個體的單子內在觀點穿透在萬華不同場域的傳奇與軼事。在力量間不斷竄突激生的瞬間向量壓縮故事,敘事架構轉為多維體的重組,開啟萬華成為擴張中的狀態。故事與故事在二維空間裡緊密貼合、三維空間演繹無窮盡的組合機會、朝向開合的多維堆疊結構,以折/疊開展在地敘事的拓樸性延伸,重構「人-地方」的嶄新強度連續體,結合多元敘事與多向度空間的方式,圍繞在基地附近的歷史場域,舉辦在地故事的多元集合。
請留下您的EMAIL
我們將會將最新的展覽訊息通知您!